官方老師
2023-03-09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有的家長朋友最近很煩惱,孩子不愿意和別人玩,更不愿意坐下來跟家長交流。可以看出,家長的關心被孩子的叛逆撞傷了。作為父母的關心從未斷過,也不會間斷。但不知什么時候起,全世界都知道的事,父母卻是最后一個知道的。孩子不愿意和別人玩怎么辦?為什么孩子越長大,越不愿意和家長說話?新起點教育專門學校有以下幾點分析:
1.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不夠。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無關回應”,是指得到的回應與自己的期望無法接軌。當孩子滿懷欣喜地拿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給父母時,期待的是父母幸福的笑容,收獲到的卻是訓斥:你怎么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弄這些有什么意義?當孩子向父母述說在學校犯的錯誤時,期待的是父母的安慰,收獲到的卻是說教:你怎么能這樣做?你應該……當父母的反饋與孩子的期待平行而過,或者反應與孩子的心情產生劇烈碰撞時,失望和焦慮就如傾盆暴雨,360度擊打著孩子每一寸肌膚。
2.過多使用不接納性語言。在現實的漩渦中洗禮的家長,比任何孩子都有功利性。家長本能地去把握任何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但家長的苦口婆心卻不會抵達孩子的內心。孩子有時候會采用評價、責備、批判、教訓、教化、警告和命令的語言,而這些都屬于“不接納性語言”。心理學博士托馬斯·戈登發現:不接納性語言會將孩子從我們身邊推開,讓孩子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很多時候,家長只關心自己的想法,看不見孩子的內心,照顧不到孩子的軟肋。殊不知,孩子與家長交流,是渴望精神的認同,可悲的是,家長不自知地從孩子的心靈路過。留給孩子的,先是失望,最終是絕望。
3.拒絕傾聽,單向溝通。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永遠是相互的,一方捂住了耳朵,另一方則干脆閉上了嘴。紀錄片《鏡子》中的家明拒絕和父母溝通,沉迷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不能自拔。面對記者的采訪,這個看似冷漠的少年委屈地說:父母從來么有給過他機會解釋,話都沒說完,他們就已經拒絕了。就像“跳蚤實驗”,在被瓶蓋一次次“拒絕”之后,跳蚤本能地放棄了跳躍。拒絕傾聽,是親子溝通中無形的墻壁,多次碰壁后,孩子會記住:那里有一堵墻,不要接近。拒絕傾聽是親子交流的刀刃,砍斷了所有傳遞的信息,燒毀了最誠摯的鏈接。
“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新起點教育專門學校衷心希望各位家長和孩子友好溝通,進而輻射孩子樂意與別人玩耍。感謝您的閱讀。
上一篇:孩子不愿意和別人說話怎么辦
下一篇:孩子不愿與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