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7-26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家長在多年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親子溝通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但很多家長往往會隨意和孩子嘮叨,變成了孩子討厭的說教方式。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不愿聽家長嘮叨怎么辦。
1、溝通語言盡量簡潔
“最好吃的是前幾口大餅”,最容易入耳的是簡潔的批評教育。如果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是同一件事情,那語言盡量要簡潔明了,花最短的時間去完成批評教育,讓孩子能盡快地理解到他哪里做得不對,為什么做得不對。
畢竟我們設身處地想,被批評教育總歸不是一種非常讓人身心愉悅的體驗,即使是我們自己在學生時代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談話,也是希望時間能夠盡量地短,這種感受能盡快結束。
2、批評內容點到為止
孩子做錯事之后,其實他自己也是有感覺到自己做得不對的。當第一次挨批評的時候,孩子通常不會特別反感,甚至會愧疚和反省自己,其實這時候我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以,大人針對孩子做錯的一件事情,批評一次就夠了,千萬不要“翻舊帳”。即使是夫妻關系都不提倡去翻舊帳,更何況是在親子關系里呢?
3、批評同時換位思考
大人是長大了的孩子,誰都有犯錯的時候,我們也不就是在一次一次犯錯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嗎?所以家長們在批評孩子的同時也請認真傾聽孩子犯錯的原因和當時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粗暴批評。
“你怎么能犯這種低級錯誤?”“你怎么又寫錯,上次不是說好的嗎?”千萬不要這樣不耐煩地吼孩子,錯誤已經犯了,更重要的是去幫助他們找到原因。讓孩子自己說一說,給他自由表達的權利和自省的空間。
4、學習生活適當放手
犯錯,是很正常且很有價值的事情。孩子本來就是在犯錯中慢慢成長起來的,我們也要相信他們能夠獨立做好自己的事情,家長不用一直在旁邊盯著提醒,生怕孩子犯錯。
當家長適當提醒,孩子卻不聽時,不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一個自然結果,他們自然會“吃一塹長一智”。況且,我們都要學著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對自己犯的錯誤負責的,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1、對孩子過度關愛
不少家長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小不點,孩子生活起居中的任何小事都要無微不至地親力親為。有些父母不僅僅是承擔了家長的角色,甚至是承擔了保姆的角色,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落下幫孩子完成了,這種對孩子的過度關愛造成很多孩子自立能力差、性格驕橫、任性、唯我獨尊。
2、父母的思想教育有誤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犯錯時教育一次無果,就可以繼續說第二次、第三次,以為只要說得越多,孩子就能聽進去。但事實是孩子在家長過度的關心下已經變得驕橫任性,家長的話根本不放在眼里,對于家長的苦口婆心更是多說不宜,這樣無限的反復,只會讓孩子更加嫌棄家長嘮叨。
3、家長教育孩子時喜歡翻舊賬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一些錯誤,之前教育過,這次又犯了,父母在這次教育孩子時,很可能不自覺地翻舊賬,孩子對之前的教育已經感到厭煩了,父母又翻出來說,因此更加煩,更嫌父母嘮叨。
4、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家長希望孩子出色,希望孩子按照自己交代的去做,一旦孩子做得不好,便苦口婆心地指正,對孩子進行“強化教育”。
孩子不愛聽嘮叨是每個家長都應該要明白的,家長需要掌握好合適的尺度去和孩子交流溝通。以上就是關于孩子不愿聽家長嘮叨怎么辦的建議,感謝閱讀!